群众工作属性是信访工作始终坚守的根本属性。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中华苏维埃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红军长征,这是在最艰难时期、特别需要群众支持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工作的经典诊断,指出了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条例》全篇贯穿着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民解难、用心服务的主线,其立法目的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回答了信访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重大问题。学习贯彻执行《条例》,就是在信访工作中,要更好地站稳群众工作立场,突出好“四性”:
一是在政治定位上突出人民性。《条例》明确“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各级机关、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条例》明确新时代信访工作“三个重要”的定位,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体现了信访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重要任务,阐明了信访工作所承载的政治参与、权利保障、民主监督的重要功能,体现了信访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二是在信访事项的受理上突出服务性。《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人民意见的征集工作,向社会公布网络信访渠道、通信地址、咨询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以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规定各级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应当阅办群众来信和网上信访,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规定市、县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联合接访工作机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有关机关、单位联合接待,一站式解决信访问题。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群众信访成本,方便群众及时就地反映问题、提出诉求,一站式解决信访问题,减少了群众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奔波,方便了群众,化解了风险,提高了效率。
三是在信访事项的办理上突出公平性。《条例》要求各级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正确履职,以谨慎之心办理信访事项,同时要秉持公心,公事公办,不能徇私办人情案、关系案。同时,在办理过程中通过听取信访人陈述、口头或书面了解信访人、有关组织人员说明情况、向第三人调查等方式查明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清各方责任,提出办理意见,推动信访事项化解。充分发挥信访监督的作用,严肃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
四是在信访事项结果的认定上突出了情感性。我们要清醒认识信访形势新特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条例》要求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工作思路,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永远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信访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要求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信访工作的群众“四性”,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在信访工作中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把应民呼、解民难、纾民困、顺民意、暖民心五个环节作为工作程序,把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岗位、摊位、床位、学位、厕位的信访问题作为首选,把涉及最揪心最烦心最无助的房产、欠薪、社保、医保、档案、环境、物业、水电气的合理诉求作为重点,第一时间回应,始终坚守人民情怀,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在工作中重视和加强思想教育,解开群众“心结”;坚持给足诚意、用足政策,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困难群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